郑州博物馆副馆长郭春媛介绍,文物活化利用以“数字+”的形式为文物赋能,探索数字传承,既减少了对文物的损害,又让沉睡千年的博物馆宝藏IP更显强大的生命力◆◆。
郑州博物馆建立了较完备的数字化保护系统,包括对展柜、陈列展览区和藏品库区等藏品存放地点设置了温湿度及有害气体浓度数据采集点◆★◆★★,以达到对文物及其储存环境的实时监控。落实预警报警◆■★■■◆,在藏品库房设置漏水报警系统★◆★★,一旦检测到漏液,即发出报警信号,有助于工作人员及时消除漏水隐患。
“郑州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同其他博物馆一样■■,起步于数字展示技术、线上传播等应用场景,但我们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加智慧化的道路■★◆◆■★。”邵帅介绍,2018年起,郑州博物馆谋划场馆整体智慧化建设,围绕“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以智慧化手段重塑博物馆中“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关系。
14.7万平方米的郑州博物馆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开馆之初,每天完成一次场馆空调机房设备巡检就需要6个人,用时60分钟◆◆★◆★;展厅内195台多媒体设备开启和关闭需要4名工作人员,耗时60分钟◆★◆;场馆内若出现线路故障,确定点位至少需要20分钟,各种安保突发状况应接不暇■◆■★。
郑州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不仅带给观众满满科技感的体验■■★■■,也推动博物馆在公共服务、藏品保护、场馆管理能力与水平方面的整体提升■★■■■。近日,记者走进郑州博物馆,开启了一场与古老文明的“对话”之旅◆■。
★◆★■★◆“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年轻一代已成为我们的主力观众★◆★■◆,他们渴望便捷、沉浸、个性化、无打扰的参观体验。针对观众的需求,我们一方面丰富展示手段,另一方面整合多种公共服务■◆■,为观众精准画像。”郑州博物馆信息资料部工作人员邵帅告诉记者。
★■◆★◆■“目前我们也在根据智慧化应用成果和未来发展规划★◆◆,优化跨部门协作机制和部门职责,以此最大限度发挥体制效能■◆◆★★。”郑州博物馆馆长张霆说,下一步,郑州博物馆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创新文物保护机制,构建现代化管理系统◆★■■◆,对传统博物馆智慧化发展之路进行不断探索。
步入郑州博物馆古色古香的大厅◆★,只见一台AI机器人缓缓走来。一位小朋友在家长的指导下尝试着摁下多个指令,聚集而来的小朋友们开心地与它载歌载舞。
此外,镇馆之宝商代兽面乳钉纹铜方鼎的裸眼3D“大片”★◆◆◆◆★,还在郑州市中心二七广场999平方米的高清大屏惊艳亮相,给市民带来一场虚拟现实视觉盛宴。
游目千载,对话古今■■◆◆◆■。走进郑州博物馆◆■★★★◆,游客可通过手机小程序自由定制一场文博之旅■★◆★◆。从扫码入馆到线路查询■★◆,从展览推送到需求反馈,手眼触及的智慧化服务设施■◆◆■,以无形向导的身份,引领观众探寻博物馆的每一处惊奇。
游客手机扫码后,便可在“AI讲解员”的带领下畅游。在“中原象踪”场馆,多位游客戴着智能AR导览眼镜◆◆■★★★,与数十万年前的史前巨兽纳玛象不期而遇。
科技手段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郑州博物馆对馆藏文物进行三维扫描,打造了线上数字文物库■■,观众可以在郑州博物馆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查看文物的局部细节。
智慧博物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便捷的参观体验■◆,更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质的提升凯发电游手机版■■。
场馆内,多媒体数字设施随处可见,观众可以轻松查阅文物相关信息,并进行交互体验;在馆内二层的全息投影装置前挥动手臂,文物藏品便可★■★■“讲述”自己的故事;点击知识图谱透明屏,观众就能看到关于文物藏品的海量知识信息。
“为实现场馆的高效运营,我们的智慧化项目团队用5年时间◆★,将14个分散孤立的子系统整合到郑州博物馆数字孪生平台。”郭春媛介绍◆★,通过这个平台,场馆楼宇控制、多媒体集控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的数据被汇集到一起,并实时更新。系统运行以来,效能提升50%,场馆用电支出下降13★■.9%。